(中國‧北京)中國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上週六(7月11日)因心臟病突發辭逝,消息傳出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即時趕到醫院,向老先生做最後的告別。
有“國寶”之稱的季老一生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大師走了,溫家寶不禁感慨萬千,並當下透露:“我原準備在8月6日為您祝賀生日,還準備了幾個問題準備和您討論啊。”
季羨林愛貓在北大是出了名的,每天早晨,小貓陪季羨林散步曾是著名的“朗潤園一景”。在妻女相繼去世後,貓成了老人最大的安慰。季羨林曾在散文《幽徑悲 劇》裡寫道:“我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總是供過於求,經常為一些小貓小狗小花小草惹起萬斛閒愁。真正偉大的人是不會這樣的……我注定是一個 渺小的人,也甘於如此,我甘於為一些小貓小狗小花小草流淚歎息。”(圖:互聯網)
除了溫家寶,國務委員劉延東當天也第一時間趕到醫院看望季老親屬。
弔唁人龍長
北京大學已成立高規格的治喪工作組,在校內百年講堂設置靈堂,今日(週日,7月12日)開始對外開放弔唁。據報導,前來拜祭的各界人士就已排起長長的隊伍。
季羨林的兒子季承透露,父親因心臟病突發而辭世,走時未來得及留下任何遺言。
季承說:“父親走得很平靜,應該沒有遺憾,但總覺得他還應該多享受享受天倫之樂。”
季老晚年長期住院,溫家寶曾5次探望,以表達對這位學貫中西、筆耕一生、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表示敬意。
在一次探望中,溫家寶曾對季老說:“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份子歷程的反映。”
中國領導人高度肯定季羨林的貢獻,並對大師的辭世致上深切哀悼。
北京大學季羨林先生治喪辦公室透露,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等中央領導人週日已通過不同方式向北大轉達對季羨林先生辭世的深切哀悼,委託北大向季老親屬表示慰問並敬獻花圈。
季老的逝世
被形容為“一個時代的結束”
季羨林的逝世被形容為“一個時代的結束”。
身兼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翻譯家、佛學家的季羨林,精通多種語言,被認為是繼王國維、錢穆、陳寅恪之後中國國學的代表人物。
北師大教授趙仁珪形容,“季老過世是一個時代結束”。
有北大學生表示“心中的精神支柱彷彿突然倒塌”,認為季老代表了人文和治學的精神,已經影響了好幾代北大學生。
留德返國後,季羨林在北大擔任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
文革是一生中最大災難
他一生中的最大災難莫過於文革期間,時年近花甲的他被打成“黑幫”,每日被北大的工人和學生“批鬥”、“審訊”,遊街示眾,被迫從事搬磚、運煤等體力勞動,住在校內的“監改大院”(俗稱“牛棚”)中。
他在1992年寫的《牛棚雜憶》中,曾感歎造化弄人,當時堂堂一個教授,每日灰頭土臉、衣衫襤褸,被紅衛兵肆意毆打、污辱、呼喝,受傷、生病亦無人理,惶惶不可終日。
他自己曾說,自己寫《牛棚雜憶》是為了教育後人不要再做蠢事,書稿1998年出版,被譽為“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血淚寫成的文字”。
文革後他返回北大,曾任副校長。
中國總理溫家寶曾對季老說:“在最困難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那時,您利用在傳達室看大門的時間,翻譯了280萬字的梵文作品。這不僅是個人毅力決定的,也反映出中國知識份子對真理的追求,對國家充滿信心。”
國學泰斗自稱雜家
季羨林拒當“國寶”
季羨林學貫中西、享譽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學術巨擘、國學大師,被譽為“國寶”。
但他還多次公開表示拒絕“國學大師”、“國寶”等稱號。
他在自傳中曾寫道:“我這一生是翻譯與創作並舉,語言、歷史與文藝理論齊抓,對比較文學、民間文學等等也有濃厚的興趣,是一個典型的地地道道的“雜家”。”
生命中最重要女人
從3人身上悟出真理
季羨林生前曾坦言生命中有3位最為重要的女人,分別是母親、妻子和異國紅顏。
他從這3位女性身上悟出生活真理:“最大幸福是守在母親身邊、糟糠之妻才是獲得愜意生活的根本、純美的愛情不能違背道義和良心。”
季老的家境清貧,只在6歲前跟母親朝夕相處,及後便到濟南投靠叔父,此後只曾與母親有兩次短暫相聚。他曾發誓要在大學畢業後,讓母親享福,不料大學二年級時,他的母去世。
季老多年後回憶道,當年趕回奔喪時看到母親的棺木時“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椎心之痛,叫季老難以釋懷。
另一名對他影響至深的女性,則是妻子彭德華,他於18歲那年,奉叔父之命娶了比他年長4歲的妻子彭氏,彭只唸過小學,後來季離家求學,她也沒有給丈夫寫過一封信,終其一生,她都不知季研究的是甚麼。
雖然兩人無共同語言,但生活恩愛,育有一子一女。文革期間,妻子也對季老不離不棄。彭1994年去世後,季表示“德華永遠活在我的記憶裡”。
至於異國紅顏是季在德國留學期間邂逅的女子伊姆加德,季曾在2006年出版的作品《此情猶思──季羨林回憶文集》中,披露了這段鮮為人知的異國戀情,但由於季已有家室,戀情並未開花結果。
一起工作滋長愛苗
德國美女為季終身未嫁
1935到1945年,季羨林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
季羨林在寫博士論文期間,由於他沒有打字機,也不會打字,恰好鄰居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又有自己的打字機,而且她很願意幫助季羨林打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兩人經常一起工作到深夜,愛苗因而悄悄滋長。
然而,季羨林深知自己已有家室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幸福與痛苦、歡樂與自責的矛盾心理一直折磨著他。最後,他決定離開德國。
1983年,季羨林回到哥廷根時曾打聽過伊姆加德,當然是杳如黃鶴。他無可奈何地說:“如果她還留在人間的話,恐怕也將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還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會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時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沒有了。”
2000年,香港記者終於找到了伊姆加德,她已是滿頭銀發的老人,出人意料的是,伊姆加德終身未婚,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機依然靜靜地放在桌子。
不過,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季羨林在90歲的時候終於收到了伊姆加德從哥廷根寄來的賀年片和她80歲的照片,多少得到一些慰藉。但由於伊姆加德年事已高,已經不能乘飛機來北京與季羨林見面了,令人感到十分惋惜。
心境開朗最重要
季羨林養生“三不主義”
曾有人問季羨林的養生之道,他回答說並沒秘訣,只有“三不主義”,即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
季老一向認為心境開朗最重要,“三不”也正體現這種想法。
“不鍛煉”並非反對體育鍛煉,而是不刻意追求鍛煉,體育運動不能佔用太多時間。季老年輕時喜歡打乒乓球及游泳,但並不擅長。他還主張不停用腦,“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來思考,在工作中體現人的價值。
“不挑食”指不對食物過於計較,他反對仔細計算熱量、膽固醇等,“講究到這個份上就沒有人生的樂趣了”。季羨林平時以素食為主,偶爾吃點牛羊肉,出外赴宴則從不挑食。
“不嘀咕”(即不囉嗦、不抱怨)是指沒有甚麼想不開的事,對生老病死都看透,“活著就得有工作,就得有煩惱,不圓滿才是人生,畢竟我們活著的地方不是天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