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10, 2010

中國‧一胎政策後遺症將顯現‧2000萬男子娶不到老婆

(中國‧北京)10年後,中國將有2400萬名適婚男性面臨“無妻徒刑”!

中國長年嚴格執行的“一胎化”政策,雖減輕了人口壓力,卻帶來了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危機。

根據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出版的新書《當代中國社會結構》,預計到2020年中國實現小康之日,將有2400萬適婚的中國男性“打光棍兒”。

書中表示,“一胎化”加上中國人“重男輕女”、“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仍根深蒂固,許多人不惜採取B超等高科技進行性別鑒定,導致人工流產女胎現象非常嚴重,結果就是,中國的男性比女性越來越多。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公佈數據,2020年,預計男女人口比例約為143:100人,也就是說,平均每3個男性中,將有1人找不到老婆,屆時,估計有2400萬“剩男”將被處以“無妻徒刑”。

《當代中國社會結構》指出,“出生性別比”過大,已成為當前中國人口結構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

兩性不和諧問題將凸顯

專家稱,未來的社會階層結構、消費結構、組織結構等,都將為男性所主導,兩性間不和諧問題會凸顯出來。

其中,婚配問題影響生育資源和生育機會的合理配置,有可能誘致“人口生態鏈”斷裂,無疑會給社會關係和民族延續造成極大障礙,成為影響大國崛起的另一個不利因素。

在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情況下,“錯位婚姻”如“隔代婚姻”、“姐弟婚姻”等,可能大量湧現;貧困地區的男性,還會遭受“經濟貧困”與“婚姻貧困”的雙重打擊。

此外,10至20年後,男性勞動力過剩和“就業性別擠壓”問題也可能嚴重,作為“性別弱勢”的女性,生存發展將更加邊緣化。

中國人口結構現倒錐型

當前中國人口結構的演變方向,正朝著中國學界所擔心的“上寬下窄”倒錐型方向發展,引發嚴重的人口危機,除了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還包括老齡化、少子化等情況。

因為在經濟發展上,意味著進入食之者眾,但生產者卻逐漸減少的窘境,不利於經濟的長期發展。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表示,受到人口不斷老化影響,中國勞動年齡人口(15 歲到59歲)供給增長率在2004年首次出現下降,預測2011年左右,勞動年齡人口開始不再上升,2021年開始絕對減少,屆時,原本讓各國羨慕的“人 口紅利”,將變成“人口負債”。

當局提出解決之道

《當代中國社會結構》也提出瞭解決男女比例失衡的辦法,除了打擊非法出生性別鑒定,還須建立彈性生育政策,以改善生育率過低的情況。

此外,當局還倡導男女平等的文化氛圍,從物質保障上和觀念上幫助人們改變“重男輕女”的思想,扶助女性發展。

同時,在人口流動中,可考慮女性資源豐富的地區實現“倒插門”,即鼓勵男方入贅女方,以及探討“跨國婚姻”的可行性問題,以確保中國大陸的性別比例回歸正常,確保人口生態安全。

專家指出,打擊非法出生性別鑒定可能不是根本措施,但仍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確保性別比回歸正常。

看準搶婚風潮
業者進攻“剩男”市場

其實,“娶妻難”的困擾不必等到2020年,現在就已經浮現。

近年來,在中國的觀光景點或是公園四周,總會看到一些著急的父母替兒子寫的求偶訊息,甚至寫上兒子工資、有無房子與車子,成為一種奇特現象。

看準了這波“搶婚”風潮,許多投資者願意放長線釣大魚,在這男多於女的環境中設法分一杯羹。

其中,互聯網婚戀交友業者是最先聞到、並實際分食這塊“剩男”商機的獲利者。

這幾年來,中國的婚戀網站市場規模正以驚人的速度擴張。2004年時,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市場 規模僅約2000萬元人民幣(約馬幣985萬令吉);2008年達5億7000萬元(約馬幣2806萬6000令吉);預計今年的市場規模可達12億元 (約馬幣5億9000萬令吉)。

當然,許多可以結交異性的酒吧、舞廳、咖啡廳等,同樣靠著單身群體撐起業績。

調查顯示,中型城市的單身男性族群中,16%至少每週去1次酒吧、KTV等夜生活場所;近三分之一每月最大開銷為自我娛樂消費或聚會等社交消費,這些資料均明顯高於已婚男性。

而為了證實有能力養家活口,在父母支援下,不少男子出手買房買車,也帶動市場活力;甚至在沿海許多大城市,同樣一桌酒宴,婚宴的收費就要高出20%不等。



你知道嗎?

出生人口性別比

所謂“出生人口性別比”指的是:活產男嬰數與活產女嬰數的比例,通常以女嬰數量為100所對應的男嬰數。

正常情況下,出生性別比由生物學規律決定,約在103至107之間,也就是說,每出生100個女嬰,對應的男嬰大概是103到107個之間。

不過,根據2005年進行的中國1%人口抽查顯示,出生性別比在130以上的省份有5個,在120至130之間的省份有7個。而農村出生性別比又明顯高於城市。

從目前情況可預測,2020年可婚男性將過剩2400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